在巴比伦的河边,我们坐下,一想起锡安就哭了。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,因为在那里,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,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,说:“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!”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?耶路撒冷啊,我若忘记你,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;我若不以你为我的至爱,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!
这是诗篇第137篇的开篇,描绘了以色列民被掳到巴比伦后的悲痛与思念。让我们以这段经文为基础,展开一个详细的故事,讲述那些被掳之民的心路历程。
—
### **巴比伦河边的哀歌**
那是一个黄昏,夕阳的余晖洒在巴比伦的河面上,河水泛着金色的波光,仿佛在嘲笑那些坐在河边的流亡者。他们是以色列的子民,曾经在锡安山上歌唱,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中敬拜。然而如今,他们却被掳到这陌生的土地,成了巴比伦帝国的俘虏。
河水静静地流淌,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哀愁。柳树的枝条低垂,像是为他们的命运叹息。有人从怀中取出琴,轻轻抚摸着琴弦,却迟迟没有弹奏。这琴曾经在锡安的庆典上奏响,如今却只能挂在柳树上,成了无声的见证。
“给我们唱一首锡安的歌吧!”巴比伦的守卫们嘲弄地说道。他们的声音刺耳,带着轻蔑和讥讽。这些外邦人无法理解,为何这些俘虏如此执着于他们的信仰,为何他们对那座遥远的山城念念不忘。
一个年长的以色列人抬起头,眼中含着泪水。他是利未支派的后裔,曾经在圣殿中侍奉。他低声说道:“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?这些歌是为锡安而作的,是为耶路撒冷的圣殿而唱的。在这里唱这些歌,岂不是亵渎了我们的信仰?”
周围的人默默点头,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。耶路撒冷不仅是他们的家园,更是他们与神立约的地方。圣殿是神的居所,是他们与神相遇的圣地。如今,圣殿被毁,城墙倒塌,他们成了无家可归的人。
一个年轻人握紧了拳头,低声说道:“耶路撒冷啊,我若忘记你,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!我若不以你为我的至爱,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!”他的声音虽然微弱,却充满了坚定。他的话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鸣,他们纷纷低声重复着这句话,仿佛在向神起誓。
夜幕降临,星光洒在巴比伦的河面上。流亡者们围坐在一起,开始回忆过去的时光。他们讲述着大卫王的英勇,所罗门王的智慧,以及圣殿中的荣耀。他们谈论着耶和华的慈爱与信实,尽管他们如今身处困境,但他们依然相信神的应许。
“神曾应许我们,必不永远丢弃我们。”一位年长的祭司说道,“祂必使我们归回故土,重建圣殿。我们要忍耐,要持守我们的信仰。”
就在这时,远处传来了一阵喧闹声。巴比伦的守卫们正在庆祝他们的胜利,他们的笑声和歌声在夜空中回荡。流亡者们沉默了片刻,随后有人低声唱起了一首古老的诗歌:“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,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!”
这歌声起初微弱,但渐渐变得清晰。其他人也加入了歌唱,他们的声音虽然低沉,却充满了力量。他们唱的不是锡安的歌,而是对神的赞美。他们知道,无论身处何地,神都与他们同在。
守卫们听到了歌声,走过来想要制止。然而,当他们看到这些俘虏脸上的坚定与平静时,竟一时无言。这些外邦人无法理解,为何这些人在如此困境中依然能歌唱。
夜深了,流亡者们渐渐安静下来。他们知道,前方的路依然漫长,但他们心中有了盼望。他们相信,神必带领他们归回故土,重建耶路撒冷。他们也知道,他们的信仰不会被巴比伦的权势所摧毁。
在柳树下,琴依然挂在枝头,无声地见证着这一切。然而,在流亡者的心中,那琴弦已经再次被拨动,奏响了对神的信靠与盼望。
—
### **尾声**
多年以后,当波斯王古列下诏,允许以色列民归回故土时,这些流亡者的后代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。他们带着对神的感恩,重建了耶路撒冷的城墙,修复了圣殿。他们再次在锡安山上歌唱,赞美耶和华的慈爱与信实。
而那首在巴比伦河边唱起的歌,也成了他们后代的见证。每当他们想起那段被掳的岁月,他们就会唱起:“耶路撒冷啊,我若忘记你,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!我若不以你为我的至爱,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!”
这歌声穿越了时空,提醒着每一代的以色列民:无论身处何地,神的应许永不改变,祂的信实直到万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