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诗篇88:黑暗中的呼求**
在犹大地的偏远山区,有一个名叫以利雅的小村庄。这里常年被浓雾笼罩,阳光似乎总是无法穿透那厚重的云层。村中住着一个名叫希幔的男子,他是利未支派的后裔,世代在圣殿中担任歌者的职分。希幔生来嗓音清亮,善于弹琴颂赞,然而他的命运却如同这村庄的天气一般,充满了阴霾。
希幔的父亲早逝,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抚养长大。他自幼敬畏耶和华,常常独自在圣殿中祷告,用诗歌表达对神的敬虔。然而,不知从何时起,一股沉重的黑暗笼罩了他的心灵。他的身体开始被疾病缠身,四肢无力,双眼昏花,甚至连他最珍视的歌喉也变得嘶哑。村中的祭司们为他献祭祷告,却不见好转。
日复一日,希幔感到自己被神遗忘。他躺在简陋的床榻上,望着低矮的屋顶,心中充满苦毒。他的朋友们渐渐远离他,认为他的苦难是因罪而来。连他的母亲也在忧虑中离世,留下他独自面对无边的孤独。
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希幔挣扎着爬到家中的小窗前。雨水拍打着窗棂,仿佛是他内心哭泣的回响。他拿起笔,在羊皮纸上写下了心中的哀歌:
**“耶和华啊,你是拯救我的神!我昼夜在你面前呼求,愿我的祷告达到你面前。求你侧耳听我的恳求,因为我的灵魂饱受苦难,我的生命临近阴间……”**
他的字迹因颤抖而歪斜,泪水滴落在纸上,与墨迹混为一体。他继续写道:
**“我被列在下坑的人中,如同无力的人一般。我被丢在死人中,好像被杀的人躺在坟墓里,不再被你记念,被你亲手丢弃……”**
希幔感到自己的心仿佛被撕裂。他不明白,为何神似乎掩面不顾他的苦难。他的身体日渐衰弱,连呼吸都变得艰难。村中的人开始传言,说他已被神离弃,甚至有人建议将他送到城外,免得他的不幸沾染他人。
然而,在极深的绝望中,希幔仍紧抓住最后一丝信仰。他想起先祖约伯,虽受尽苦难却仍持守纯正。于是,他再次提笔,写下:
**“耶和华啊,我呼求你,早晨我的祷告必达到你面前。你为何丢弃我的灵魂?为何掩面不顾我?我自幼受苦,几乎要死;我受你的惊吓,甚至慌张……”**
他的哀歌如同一把利剑,刺透黑暗,直指苍穹。他不知道神是否会回应,但他仍选择将痛苦倾倒在神面前。
多年后,当以色列的圣殿诗班收集诗歌时,希幔的这首哀歌被收录在诗篇中,成为第88篇。它提醒后人: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,人仍可向神呼求。神的沉默并非缺席,而信心的真谛,有时正是能在绝望中仍然呼喊:“耶和华啊,我仍要祷告!”
希幔的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,他的苦难似乎至死未得解脱。然而,他的哀歌却穿越时空,成为无数在黑暗中挣扎之人的安慰。因为有时,信仰不是看见光明,而是在看不见时,仍能说:“我的祷告达到你面前。”